九天动物保健




九天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九天动态

猪胃溃疡胃出血治疗方法和治疗总结

发布时间:2014-11-25
 

一、猪胃溃疡

猪胃溃疡发生及防治猪胃溃疡主要是指胃食管工粘膜出现角化,糜烂和坏死,或自体消化,形成圆形溃疡面,甚至胃穿孔。症状包括厌食、腹部不适、肠道运动异常导致便秘或腹泻和某些病例胃出血及黑粪症等。本病初期胃呈轻微出血,仅表现消化不良,人们往往不易察觉。当胃穿孔后,伴发急性弥慢性腹膜炎时,可迅速死亡。常呈散发,在一群猪内引起个别猪死亡。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50kg以上生长迅速的猪及饲养在单体限位栏内的母猪。一年四季都有发病,但以炎热的夏秋季节较多见。

1 病因  

1.1 饲料因素 (1)饲料粗硬不易消化。(2)饲料中缺乏足够的纤维。(3)饲料粉碎得太细。(4)长期饲喂高能量特别是玉米含量过高的饲料。(5)在谷类日粮中不适当混合大量有刺激性的矿物质合剂。(6)饲料中缺乏维生素E、维生素B1、硒等。(7)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过多。(8)饲料霉变。

1.2 环境应激及饲养管理因素 (1)噪音、恐惧、闷热、疼痛、妊娠、分娩、过多打扰猪(如经常转群、称重)。(2)猪舍狭窄、活动范围长期受限制。(3)猪舍通风不良、环境卫生不佳。(4)饲喂不定时,时饱时饥,突然变换饲料。

 1.3 疾病因素 (1)常继发于慢性猪丹毒、蛔虫感染、铜中毒、霉菌感染(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2)常见于维生素E缺乏、肝营养不良的猪。(3)体质衰弱,胃酸过多。

 2 发病机理 

 发病机理较复杂。由于不良的消化因素的影响,胃壁组织受到刺激,引起粘膜充血、缺损和糜烂逐渐发生组织学变化:已被损伤发炎、糜烂的胃粘膜组织,释放出组织胺,使胃壁毛细管扩张,促进胃泌素的形成与乙酰胆碱的大量产生,从而刺激胃液的大量分泌,酸度相对地升高;与此相反,保护性粘液却极度地减少或缺乏,胃蛋白酶在酸性胃液中即起到消化组织的作用,从而导致局部性溃疡的形成和产生。

3 症状

 3.1 隐性 与健康猪无异,无明显症状,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屠宰后才被发现。 3.2 慢性 食欲降低或不食,病猪体表和可视粘膜明显苍白,时有吐血或呕吐时带血,弓背或伏卧,因虚弱而喜躺卧,渐进性消瘦。开始时便秘,后变为煤焦油样粪便,潜血检查呈阳性。病情有时恶化,有时缓解,引起消化障碍和腹痛。少数病例有慢性腹膜炎症状。病程7~30天。 3.3 急性 本病急性发作时,由于溃疡部大出血,病猪可突然死亡;也有的病猪在强烈运动、相互嘶咬、分娩前后进突然吐血、排煤焦油样血便、体温下降、呼吸急促、腹痛不安、体表和粘膜苍白、体质虚弱、终因虚脱而死亡。当病猪因胃穿孔引起腹膜炎时,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2天内死亡。

4 剖检病变 

溃疡主要在胃的食道区,也见于胃底部和幽门区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及大小数量不等、形态往往不一的糜烂斑点和界限分明、边缘整齐的圆形溃疡。胃内有血块及未凝固的新鲜血液,有纤维素渗出物,肠内也常发现新鲜血液。在无临床症状的病猪,早期病变有粘膜角化过度以及上皮脱落,而无真正的溃疡形成。病猪的胃常比正常的胃有更多的液体内容物;也有胆汁自十二指肠逆流至胃使胃粘膜黄染。慢性胃溃疡引起出血的病猪。因髓外造血而脾肿大。有的溃疡自愈猪,可留下瘢痕。若是胃已穿也,则可见弥漫性或局限性的腹膜炎。也常见膈膜炎症,腹腔内容物进入胸腔呈现膈病变。

5、诊断 

本病生前诊断较困难,特别是早期确诊更难。具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粪便变黑,皮肤和粘膜明显苍白。唯一的证据是取可疑的粪便作潜血检查。应与出血性肠炎综合征、急性猪痢疾加以区别。

6、治疗 

治疗原则是消除发病因素、中和胃酸、保护胃粘膜。症状较轻的病猪,应保持安静,减轻应激反应。可注射镇静药,如:盐酸氯丙嗪,每次每公斤体重1~3mg。中和胃酸,防止胃粘膜受侵害,可用氢氧化铝硅酸镁或氧化镁等抗酸剂,使胃内容物的酸度下降。保护溃疡面,防止出血,促进愈合,可于饲喂前投服次硝酸铋5~10g,每天3次。也可口服鞣酸蛋白,每次2~5g,每天2~3次,连用5~7天。此外,为维持食糜的正常排空,可用聚丙烯酸钠每日5~20g溶于水中饮服;或以0.5%~5%的比例混于饲料中饲服,连用5~7天。如果病猪极度贫血,证实为胃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则失去治疗价值,宜及早淘汰。 7 预防 针对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1)避免饲料粉碎得太细,饲料颗粒度宜在500μm以上。(2)减少日粮中玉米数量和饲喂粉料而不是颗粒饲料。(3)饲料中加入草粉或燕麦壳等使日粮中粗纤维量达到7%。(4)保证饲料中维生素E、维生素B1、硒的含量。(5)用铜作促生长剂时,饲料中同时加110×10-6碳酸锌作抗铜致溃疡添加剂。(6)聚丙烯酸钠混饲,浓度0.1%~0.2%,以改变饲料的物理状态,使之能在胃内停留时间正常。(7)避免心理应激状态,减少频繁的转群、运输、驱赶、防止猪相互嘶咬。(8)保持猪舍冬暖夏凉,加强通风、饲养密度适宜,猪舍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猪的自由活动
 二、 胃出血

胃出血是指由于某些病理因素的刺激使胃粘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急剧增大或毛细血管破裂导致的一种内脏出血现象,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以母猪发病最常见,据不完全统计,该病死淘率可占母猪年淘汰率的20%左右。该病发生初期难于觉察和诊断,症状明显时一般已处于病变中、晚期,如疗法不当,病情极易恶化,最后以死淘而告终。
    1、病因
   饲料颗粒粗硬、霉败难以消化,久而导致胃粘膜充血和出血;饲喂方法失宜,饲喂不定时,不定量,突然变更饲养方法和饲料种类,引起消化机能紊乱导致胃溃疡,各种应激因素,毒素刺激及细菌感染引发胃溃疡,破坏胃血管。
  2、症状
  病初无多少异常变化,中后期母猪出现食欲下降或废绝,体温略微升高,触诊胃区有腹痛表现,有便秘现象,排出黑色油脂状粪便,具强烈腥味,眼结膜苍白,体况较差,抗菌素治疗无效。
  3、防治措施
  3.1预防:平时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母猪料的加工要科学,不能过粗也不能过细;喂料要做到定时、定量;及时添喂维生素C粉,以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如打疫苗、暑热、转群等);配种和冲水工作宜放在母猪喂料前进行;搞好防疫卫生,避免各种刺激。
   3.2、治疗:①酚磺乙胺10毫升+维生素(K3)5毫升,肌注,每天两次,连续3天;②胃舒平片剂30—40片+安洛血片剂40~50片+雷尼替丁片剂10片拌料喂服或灌服,每天1次,连续3天;③减少或停止饲喂母猪料,可采用煲稀饭和添加仔猪料来饲喂病猪,以减少对胃粘膜的刺激,持续1周左右同志过渡到母猪料。
   3.3对病情严重的母猪可结合输液、强心和抗炎等方法综合治疗。

三、治疗案例

一母猪,产仔十余天因患病求治。症见:患猪皮肤及粘膜发白,精神欠佳,食欲废绝,排深褐色粪便,体温37.6℃,诊为胃出血。
  治疗:50%糖水500ml,庆大霉素40万单位,西米替丁10ml,止血敏10ml,混合耳静脉注射。同时用中药:当归、党参、白芨、熟地各50g,阿胶50g,事先溶化后共煎汤,又取黑大黄、地榆炭各30g,三七参15g共研细面,云南白药一瓶,兑汤药中,用胃管一次投服。两剂后出现食欲,体表及耳朵出现红润,嘱畜主加强调养,减少刺激,后追访痊愈。
  猪胃出血临床上并不多见,该症因产后机体虚弱,又患肠炎,引起胃底静脉出血,本方剂以西药快速效捷为先治标,用中药扶正,补血、止血以治本,中西药合用,标本兼治,收到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