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九天动态保命重于治病
发布时间:2014-05-04
---反思猪“高热病”防治
猪“高热病”自其始发至今未见消停迹象,对其争议更是从未停息,在我国养猪业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在各色专家及防治措施粉墨登场之后,在养殖临床实践检验之后,无休止的争议已经失去意义,反思乃至于深刻地进行系统性反思,必将提上日程。争议解决不了猪“高热病”,治病(原)保不住猪生命,用老思路花钱防治却往往落了个“猪财两空”!猪“高热病”在中国特殊的养殖环境下肆虐,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防控措施之下,如果说世界性的流行病学难题如“非典”及“甲型流感”等,都不得不偃旗息鼓束手就擒,那么猪“高热病”就没有理由得不到根本解决!我国猪病防控强烈呼唤融汇中西,独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思路决定出路!
防治猪“高热病”,应该侧重治病还是保命?毋庸置疑,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及退烧药等防治猪“高热病”失败的惨痛案例,警示我们单纯过度依赖西药以杀灭“病原体”防治猪“高热病”的老路子是走不通的!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养殖场于有意无意间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诸如改善环境的自然(放弃)疗法,增食调肠、补充营养能量的健康疗法,关注调整机体代谢物(如大小便、眼鼻分泌物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代谢疗法,扶正祛邪、开张邪路、清热凉血的中医辩证疗法,擦高度白酒辅助退热的物理疗法等等,不以治病(原)为原则,反以维持生命、保命为目的的防治猪“高热病”新路子,却屡屡取得成功!无独有偶,西方西医的发源地,也在不断地反思现代医学和免疫抑制病,正在积极倡导“慎用药”和“健康博弈疾病”!而这些,与中华老祖先睿智传承的中医“治未病”和“扶正祛邪”等理论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然而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在防治猪“高热病”过程中,不仅没有传承吸纳,反而弃之如草芥!
众所周知,相对于西医擅长防治“细菌病”,中医更擅长于防治“病毒病”和“瘟疫”及“疑难杂症”等。中医史即与“瘟疫”斗争史,“瘟疫”通俗地讲就是“发热性的传染病”,而猪“高热病”通俗地讲也就是“猪发热性的传染病”,之所以“发高烧不退”是因为“适应性发热”超出了动物机体自身的免疫代谢调节,其根源在于机体“免疫抑制”、“代谢紊乱”及“邪无出路,正不胜邪”!中医理论之精华在于 “天人合一”、“脏象学说”、“治未病”及“辩证施治”等,而不等同于我们平常认为的“清热解毒中药”之类,本文尝试用中西结合的分析方法,抛砖引玉(限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不免偏颇,惟愿有益于广大猪友足以),积极探索防治猪病的新思路、新出路!为便于广大猪友理解与掌握,特建立以下几个简单易记的等式予以阐述说明:
西医分析:猪“高热病”诱因=环境应激+机体代谢障碍+机体免疫抑制
中医分析:猪“高热病”诱因=“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内热因素”
西医分析:猪“高热病”防控=健康管理+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中医分析:猪“高热病”防控=“治未病”+“辩证施治”+“扶正祛邪”
一、当前猪“高热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三大误区
要分析猪“高热病”,在我国养猪业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我们暂且搁弃争议,反思以下当前猪“高热病”防治过程中所存在的三大误区:
1、重视“致病因子”,误以为“眼见为实”!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肺炎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细菌病及其毒素症在兽医界炙手可热,临床剖检病例比比皆是,于是大家就误以为“眼见为实”了!然而,在临床实践上针对“致病因子”防治的难度与效果却越来越不尽人意。我们不仅要反思了:
⑴过度使用抗生素“对抗病原体”,迫使病原体演变为具有高度耐药性和适应性的“超级细菌”,而新药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研发却大大滞后,该怎么办?相反,先觉悟的部分养殖场改变思路,使用“热力宝”或“益生宝”以“益菌制菌”,使用液态有机酸“速可菌”或包被分段释放有机酸 “优酸”以“抑菌调肠”,使用“肝肾宝”等以促进动物机体肝肾解毒代谢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并配合“健康免疫评定”管理,不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养殖效果。
⑵尤其是猪副嗜血杆菌及肺炎巴氏杆菌与呼吸系统疾病其他病原之间的关联如何?为此,我们多年来搁弃争议,设置对照组追溯病因,通过尝试免疫“利呼萎”呼吸道综合症菌苗以“构筑机体呼吸系统三道免疫防御屏障”(即上呼吸道粘膜、支气管纤毛及肺脏三道免疫防御屏障),并配合针对性的免疫保健方案,取得了猪呼吸系统疾病良好的防控效果,使应用猪群生产成绩及整齐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⑶猪副嗜血杆菌、肺炎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细菌病及其毒素症与病毒病之间的关联如何?为什么它们在“蓝耳病”及“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病毒病肆虐之前,没有如此危害性,或仅仅是与猪体共生的环境常带菌而不致病?现在多数专家和养殖场已经认识到猪副嗜血杆菌是猪“蓝耳病”及“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病的“影子病”,这与我们五年前就做出的“猪病防治赶时髦,紧盯蓝耳病和猪副嗜血杆菌等热门病是搞不好的!只有创新思路,系统分析,深入研究病原关系,运用三步无病健康养殖法,才能够根本性解决越来越复杂的猪病问题” (“三步无病健康养殖法”战略版要义:第一步,着重防控猪病—“打破脆弱平衡,诱发群体性发病”!第二步,验证猪病根源—“维持脆弱平衡,存在阶段性疾病”!第三步,提升竞争能力—“加强健康管理,消除亚临床隐患”!)。
2、关注“流行病原”,误以为“刨根问底”!
眼下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被实验室专家及养猪界视为头号大敌,有实验室检测作为依据,于是大家就误以为“刨根问底”了!然而,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无论疫苗还是药物的效果都不尽人意。我们不仅要反思了:
⑴大部分猪场不论健康猪还是发病猪,都能检测出PRRSV及PCV2,阴性猪群几乎找不到,如何掌握其活动规律及其致病条件?
⑵当前大部分猪群处在机体抗病力与病原体博弈的“脆弱平衡”状态,一旦受到强烈的环境应激,即打破脆弱平衡爆发疾病!我们又该如何管理应对这一脆弱平衡,消除疾病隐患,实现“三步无病健康养殖”?
⑶当前大部分健康猪群的PRRSV及PCV2与猪体已经形成共生稳态,该如何与之和谐相处?平常做保健,是继续“对抗杀灭病原体”还是转向“扶正祛邪”和“健康博弈疾病”?
3、忽视“启动因子”,还需要“追本溯源”!
既然当前大部分猪群难以净化“蓝耳病”和“圆环病毒”,不得不与之共存共生,处在猪群机体抗病力与病原体博弈的“脆弱平衡”状态,那么就必须研究打破脆弱平衡诱发疾病的“启动因子”,然而猪“高热病”的“启动因子”又存在高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强烈的环境应激如引种混群、昼夜温差大、湿度大及流行病等都可以成为诱发猪“高热病”的“启动因子”!(譬如已经部分形成了的共识:2009年中秋节前后爆发的猪“高热病”,源于“流行性感冒”与“霉菌毒素”激活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病,进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所致;而2010年清明节前后蔓延的猪“高热病”,却源于“五号病”流行,尽管“五号病”本身传染性强致病力弱,大部分猪场只要防控措施得力一般损失都不大,但却大大影响了猪群的正常采食、营养吸收与新陈代谢,导致健康度和抗病力降低,打破猪群的脆弱平衡,激活了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病,进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所致。)面对猪“高热病”“启动因子”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得不反思,进而探索其根本解决之道!
二、猪“高热病”诱因分析
要分析猪“高热病”的诱因,我们不妨暂且搁弃病原学争论,换个思路,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1、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猪“高热病”诱因
我们先从无数的临床观察来看猪“高热病”病程:环境应激→病原激活→免疫抑制→病因叠加→稳态打破→代谢失衡,代谢物异常 →炸毛压堆→红皮症→发热慢食→高烧厌食→气喘血斑→衰竭死亡。藉此,我们姑且把猪“高热病”诱因锁定为“环境应激”、“机体代谢障碍”和“机体免疫抑制”等因素的叠加。
2、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猪“高热病”诱因
早在清代,中医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就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作为温病提纲,说明温病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发热性传染病的传染,由外感与内热叠加,如果防治措施不当,容易诱发“上焦肺、心”乃至“下焦肝、肾”的功能障碍甚至病变衰竭,这与猪“高热病”的病程极其吻合。为此,我们试图通过探讨分析,来尝试探索动物疫病发生的共性特点,从而寻找“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解决之道,这在烈性传染病通常表现“病原易变”、“传播迅速”及“病程短促”的今天,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再从经验上来看猪“高热病”的内外因,无外乎“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及“内热因素”等的叠加作用,“外因须经内因起,外感也由内热染”!
⑴猪“高热病”诱因的“温差因素”。昼夜温差加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猪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风邪、寒邪”的侵袭,风邪与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善行数变、易伤卫阳,通俗地讲就是发病时一般呈病位多变、传变迅速。“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寒邪犯表”则表现恶寒发热、炸毛压堆、鼻分泌物异常等;邪无出路、正邪相抗胶着则表现红皮症等;寒邪犯“中焦脾胃”则脾胃升降失常表现腹泻、呕吐,脾胃运化失常则表现食欲不振、代谢紊乱,久则寒滞郁化生热伤津表现发热慢食、高烧厌食及便秘等;热甚伤津则脏腑受损,“肺肾同源”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宣发失常则表现咳喘流涕,肾不纳气则气喘(出气大大多余吸气)等;“心主血藏神”功能失常则表现口唇青紫、易惊亢奋等;“脾主统血、肌肉”功能失常则血液妄行溢出脉管表现血斑及败血症,四肢肌肉得不到营养供给则表现萎软无力、消瘦水肿,胃气不降则表现呕吐等;肝胆功能失常肝风内动则表现神经症状抽搐,胆汁外溢肌肤则表现黄疸等。当环境变化的应激超出动物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必然诱发病变。
⑵猪“高热病”诱因的“湿度因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猪“高热病”多发的外界天气特点多以外邪中的“湿邪”为主,湿邪的性质是湿遏气机,易损脾阳;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湿性粘滞,缠绵不退。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症见:食欲不振,四肢困倦,代谢紊乱,易生内热,水湿不运,滞于皮肤则水肿、滞于肠胃则腹泻或腹胀、滞于下焦“二阴”则多发生殖系统炎症等 。
⑶猪“高热病”诱因的“内热因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现代养殖过程中,饮食多精饲少粗饲,猪群体质多表现“阴虚火旺状态”;保健多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类寒凉药物,久则伤阴伤脾;又兼经历夏季暑热,“暑邪伤阴”,阴虚则火旺(内热大)。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运送营养,“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导致代谢紊乱、营养流失及抵抗力下降;脾生血而司运化,脾失健运则导致水湿内停,日久生热;肝藏血而主疏泄,湿热郁于中焦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于肠道横溢于肌肤而形成黄疸(兽医通常认为是“附红细胞体病”)等。由此可见,在“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及“内热因素”等内外因的叠加作用下,导致猪体表现 “运化疏泄失常”、“内热外寒”及“正不胜邪,邪出无路”等机体严重失衡状态,那么出现以机体代谢障碍、抗病力下降及高烧不退等为主的猪“高热病”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猪“高热病”防控出路
1、从西医的角度探讨猪“高热病”防控出路
我们既然把猪“高热病”诱因锁定为“环境应激”、“机体代谢障碍”和“机体免疫抑制”等因素的叠加,那么防控策略就容易制定多了。
(1)改良环境,健康免疫评定,预测预防疾病发生
改良环境:通风控温,适度降低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益),控制湿度,减少排泄物(益生宝或热力宝增食助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大大降低废气物排泄量),搞好卫生等。
管理应激:添加营养(液态或包被颗粒剂),促进代谢,科学消毒(用复方过氧乙酸或有机酸“速可净”空气消毒以降低环境病原含量,改善小环境空气质量),观察预警、消解应激(天气、管理、免疫、药物等),呵护脆弱平衡,维持生产稳态。
健康免疫评定:重点防控好猪群“四大病毒病”(“蓝耳病”防控重在维持共生稳态,种猪健康管理与驯化,避免引种混群等打破平衡!“猪瘟”防控重在疫苗可靠,程序合理,确保效果!“伪狂犬”防控重在程序优化,减少带毒,逐步净化!“口蹄疫”防控重在常抓不懈,减少带毒,提高母源抗体!)及“四大细菌病”(“利呼萎”构筑呼吸道三道免疫防御屏障:防控“萎鼻”—保护上呼吸道粘膜,把好呼吸道门户!防控“支原体肺炎”—保护支气管纤毛,防护支气管通道!“副猪嗜血杆菌”及“肺炎巴氏杆菌”—预防肺部感染,减少肺炎病变!);结合季节特点、周边疫情动态及自身生产状况,定期定阶段监控抗体变化规律(重点监控猪瘟的免疫效果及整齐度,蓝耳病的活跃状况及机体的免疫应答状况等),建立预测预警机制,依据“三步无病健康养殖法”,预测预防疾病发生,及时消除疫病隐患,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2)促进动物机体新陈代谢
促进动物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抗病力(在养殖场易发病的季节及养殖阶段,可以侧重促进畜体新陈代谢,适度控制生长速度以换取更强抗病力,因为生产经验告诉我们在动物机体满负荷生产的时候抗病力无疑是最差的!)。当畜体抗病力降低可能诱发疾病时,首先受影响的是动物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因此药物保健应优先考虑促进动物机体代谢,如添加促进肝肾解毒代谢功能的“肝肾宝”或“肽维他”,促进采食消化吸收、改善粪便松软度的“热力宝”或“益生宝”,抑菌利尿调肠、促进排泄的包被分段释放有机酸“优酸”或液态有机酸“速可菌”,以及解热消炎、调整体液平衡的“金丝多糖”等。
(3)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康博弈疾病”等中西医经典论述告诉我们增强机体免疫力是抗御疾病侵袭(尤其是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不二法宝,因此药物保健应重点考虑能够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的“肝肾宝、蓝环清、混感刹、内毒素清道夫、肽维他及泰维素”等,而不是无助于增强免疫力反而会造成机体肝肾功能损伤及免疫抑制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等!
2、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猪“高热病”防控出路
我们既然把猪“高热病”诱因锁定为“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和“内热因素”等因素的叠加,那么防控策略也就容易制定多了。
(1)“治未病,已病防变”防控“温差因素”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圣人不去治疗已发生之病而提前调治未发生但已成隐患之病,不去整治已成事实的**而提前整治未成但已成乱像的**,这才是圣人所称道的。如果疾病已发生而后治疗,**已成事实而后整治,就像感到口渴才想起来去挖井,要争斗了才想起来去打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仔细品味经典及圣人之言,对现实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对于“温差因素”导致的“风邪、寒邪”侵袭,可通过加强管理,根据风向变化及周边疫情,调整通风换气方向方式,防控外源性疫病侵袭;控温通风,防止贼风穿堂风,重点控制猪只腹感温度变化,防控内源性疫病发生;密切关注猪群炸毛、压堆等异常现象,重点观察猪只代谢物变化,适时添加能促进代谢缓解应激的“肝肾宝”或“肽维他”,能调肠助消化改善血液循环的“热力宝”,饮水添加能“温中散寒”的“姜枣红糖水”等,也可定期添加益气固表、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如“玉屏风散”等。预测预防疾病发生,及时消除疫病隐患,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2)“辩证施治”防控“湿度因素”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是消化、吸收与运输营养和水液以供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器官,被称为“脏中之母”,性喜燥恶湿、喜温恶寒,易受外邪之“湿邪、寒邪”侵袭而运化失常,“母病及子”进而导致机体其他脏腑功能失常。防控“湿度因素”,除了在管理上要控制外环境湿度,更重要的是要防治动物机体的内湿,一方面需要定期添加能够调肠排毒素、改善粪便干松度的“热力宝”及包被分段释放的有机酸“优酸”等;一方面要添加健脾利湿的中药如“四君子汤”加减;另一方面要定期预防性添加“肝肾宝”等以疏肝利胆、保肝护肾,“已病防变”防止“肝木”克“脾土”。以及时消除疫病隐患,“健康博弈疾病”。
(3)“扶正祛邪开张邪路”防控“内热因素”
“内热因素”才是猪“高热病”的内因和罪魁祸首,按现代医学的观点,霉菌毒素及病原体的蓄积或增殖,都会引起动物机体“适应性发热”,“适应性发热”也是健康机体自我保护性反应,但对于亚健康机体就有可能打破“脆弱平衡”,进而诱发疾病。那么想要防控“内热因素”,重点要“扶正祛邪”与“开张邪路”,中医主要采用“解表、清热、滋阴、泻下”等综合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清热解毒”,过度“清热解毒”必会伤阴甚至伤及胃气(通俗的讲就是“食欲”),中医讲“存一分胃气便存一份生机”,一旦失了胃气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恰恰是西医化疗的最大弊病)!中医防外感则多用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外寒内湿则多用解表祛湿的“荆防败毒散”;阴虚内热则多用滋阴生津的“生脉饮”或“知柏地黄丸”;“温病”初期则多用(炸毛压堆等)宣肺解表的“麻杏石甘汤”加减,或清营凉血(红皮症等)的“清营汤”;“败血症”则多用清热凉血的“清瘟败毒散”或“犀角地黄汤”;恶寒、发热、咳喘、呼吸困难则多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也可以选用同时兼有“解表、清热、泻下”功效的“防风通圣散”等。
总之,在猪“高热病”防治过程中,实践重于争论,预防重于治疗,保命重于治病!应积极继承吸纳中医防治“瘟疫”的理论精华与成功经验,中医防治“瘟疫”的理论精华是“天人合一”、“治未病”、“脏象学说”及“辨证论治”等,主要方法“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开张邪路”等,应避免拘泥于药物防治“死板硬套”!防治猪“高热病”应倡导中西结合,搁置争议,积极探索尝试有中国特色的防控思路,应避免“一言堂式”的“盖棺论定”,关键是要重视诱发猪“高热病”的“环境应激”、“机体代谢障碍”及“机体免疫抑制”等因素,动态控制“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及“内热因素”等,灵活运用“三步无病健康养殖法”,预测预防,重视健康免疫评定,关注猪群异常信息,促进机体代谢,及时消除疫病隐患,维持生产稳态,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健康博弈疾病”之效果。
猪“高热病”自其始发至今未见消停迹象,对其争议更是从未停息,在我国养猪业付出了惨痛代价之后,在各色专家及防治措施粉墨登场之后,在养殖临床实践检验之后,无休止的争议已经失去意义,反思乃至于深刻地进行系统性反思,必将提上日程。争议解决不了猪“高热病”,治病(原)保不住猪生命,用老思路花钱防治却往往落了个“猪财两空”!猪“高热病”在中国特殊的养殖环境下肆虐,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防控措施之下,如果说世界性的流行病学难题如“非典”及“甲型流感”等,都不得不偃旗息鼓束手就擒,那么猪“高热病”就没有理由得不到根本解决!我国猪病防控强烈呼唤融汇中西,独具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思路决定出路!
防治猪“高热病”,应该侧重治病还是保命?毋庸置疑,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及退烧药等防治猪“高热病”失败的惨痛案例,警示我们单纯过度依赖西药以杀灭“病原体”防治猪“高热病”的老路子是走不通的!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养殖场于有意无意间或多或少地使用了诸如改善环境的自然(放弃)疗法,增食调肠、补充营养能量的健康疗法,关注调整机体代谢物(如大小便、眼鼻分泌物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代谢疗法,扶正祛邪、开张邪路、清热凉血的中医辩证疗法,擦高度白酒辅助退热的物理疗法等等,不以治病(原)为原则,反以维持生命、保命为目的的防治猪“高热病”新路子,却屡屡取得成功!无独有偶,西方西医的发源地,也在不断地反思现代医学和免疫抑制病,正在积极倡导“慎用药”和“健康博弈疾病”!而这些,与中华老祖先睿智传承的中医“治未病”和“扶正祛邪”等理论殊途同归、不谋而合,然而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在防治猪“高热病”过程中,不仅没有传承吸纳,反而弃之如草芥!
众所周知,相对于西医擅长防治“细菌病”,中医更擅长于防治“病毒病”和“瘟疫”及“疑难杂症”等。中医史即与“瘟疫”斗争史,“瘟疫”通俗地讲就是“发热性的传染病”,而猪“高热病”通俗地讲也就是“猪发热性的传染病”,之所以“发高烧不退”是因为“适应性发热”超出了动物机体自身的免疫代谢调节,其根源在于机体“免疫抑制”、“代谢紊乱”及“邪无出路,正不胜邪”!中医理论之精华在于 “天人合一”、“脏象学说”、“治未病”及“辩证施治”等,而不等同于我们平常认为的“清热解毒中药”之类,本文尝试用中西结合的分析方法,抛砖引玉(限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不免偏颇,惟愿有益于广大猪友足以),积极探索防治猪病的新思路、新出路!为便于广大猪友理解与掌握,特建立以下几个简单易记的等式予以阐述说明:
西医分析:猪“高热病”诱因=环境应激+机体代谢障碍+机体免疫抑制
中医分析:猪“高热病”诱因=“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内热因素”
西医分析:猪“高热病”防控=健康管理+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中医分析:猪“高热病”防控=“治未病”+“辩证施治”+“扶正祛邪”
一、当前猪“高热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三大误区
要分析猪“高热病”,在我国养猪业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我们暂且搁弃争议,反思以下当前猪“高热病”防治过程中所存在的三大误区:
1、重视“致病因子”,误以为“眼见为实”!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肺炎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细菌病及其毒素症在兽医界炙手可热,临床剖检病例比比皆是,于是大家就误以为“眼见为实”了!然而,在临床实践上针对“致病因子”防治的难度与效果却越来越不尽人意。我们不仅要反思了:
⑴过度使用抗生素“对抗病原体”,迫使病原体演变为具有高度耐药性和适应性的“超级细菌”,而新药的成本越来越高而研发却大大滞后,该怎么办?相反,先觉悟的部分养殖场改变思路,使用“热力宝”或“益生宝”以“益菌制菌”,使用液态有机酸“速可菌”或包被分段释放有机酸 “优酸”以“抑菌调肠”,使用“肝肾宝”等以促进动物机体肝肾解毒代谢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力,并配合“健康免疫评定”管理,不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养殖效果。
⑵尤其是猪副嗜血杆菌及肺炎巴氏杆菌与呼吸系统疾病其他病原之间的关联如何?为此,我们多年来搁弃争议,设置对照组追溯病因,通过尝试免疫“利呼萎”呼吸道综合症菌苗以“构筑机体呼吸系统三道免疫防御屏障”(即上呼吸道粘膜、支气管纤毛及肺脏三道免疫防御屏障),并配合针对性的免疫保健方案,取得了猪呼吸系统疾病良好的防控效果,使应用猪群生产成绩及整齐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⑶猪副嗜血杆菌、肺炎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细菌病及其毒素症与病毒病之间的关联如何?为什么它们在“蓝耳病”及“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病毒病肆虐之前,没有如此危害性,或仅仅是与猪体共生的环境常带菌而不致病?现在多数专家和养殖场已经认识到猪副嗜血杆菌是猪“蓝耳病”及“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病的“影子病”,这与我们五年前就做出的“猪病防治赶时髦,紧盯蓝耳病和猪副嗜血杆菌等热门病是搞不好的!只有创新思路,系统分析,深入研究病原关系,运用三步无病健康养殖法,才能够根本性解决越来越复杂的猪病问题” (“三步无病健康养殖法”战略版要义:第一步,着重防控猪病—“打破脆弱平衡,诱发群体性发病”!第二步,验证猪病根源—“维持脆弱平衡,存在阶段性疾病”!第三步,提升竞争能力—“加强健康管理,消除亚临床隐患”!)。
2、关注“流行病原”,误以为“刨根问底”!
眼下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被实验室专家及养猪界视为头号大敌,有实验室检测作为依据,于是大家就误以为“刨根问底”了!然而,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无论疫苗还是药物的效果都不尽人意。我们不仅要反思了:
⑴大部分猪场不论健康猪还是发病猪,都能检测出PRRSV及PCV2,阴性猪群几乎找不到,如何掌握其活动规律及其致病条件?
⑵当前大部分猪群处在机体抗病力与病原体博弈的“脆弱平衡”状态,一旦受到强烈的环境应激,即打破脆弱平衡爆发疾病!我们又该如何管理应对这一脆弱平衡,消除疾病隐患,实现“三步无病健康养殖”?
⑶当前大部分健康猪群的PRRSV及PCV2与猪体已经形成共生稳态,该如何与之和谐相处?平常做保健,是继续“对抗杀灭病原体”还是转向“扶正祛邪”和“健康博弈疾病”?
3、忽视“启动因子”,还需要“追本溯源”!
既然当前大部分猪群难以净化“蓝耳病”和“圆环病毒”,不得不与之共存共生,处在猪群机体抗病力与病原体博弈的“脆弱平衡”状态,那么就必须研究打破脆弱平衡诱发疾病的“启动因子”,然而猪“高热病”的“启动因子”又存在高度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强烈的环境应激如引种混群、昼夜温差大、湿度大及流行病等都可以成为诱发猪“高热病”的“启动因子”!(譬如已经部分形成了的共识:2009年中秋节前后爆发的猪“高热病”,源于“流行性感冒”与“霉菌毒素”激活了高致病性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病,进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所致;而2010年清明节前后蔓延的猪“高热病”,却源于“五号病”流行,尽管“五号病”本身传染性强致病力弱,大部分猪场只要防控措施得力一般损失都不大,但却大大影响了猪群的正常采食、营养吸收与新陈代谢,导致健康度和抗病力降低,打破猪群的脆弱平衡,激活了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病,进而继发感染其他病原所致。)面对猪“高热病”“启动因子”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我们不得不反思,进而探索其根本解决之道!
二、猪“高热病”诱因分析
要分析猪“高热病”的诱因,我们不妨暂且搁弃病原学争论,换个思路,从中西医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1、从西医的角度分析猪“高热病”诱因
我们先从无数的临床观察来看猪“高热病”病程:环境应激→病原激活→免疫抑制→病因叠加→稳态打破→代谢失衡,代谢物异常 →炸毛压堆→红皮症→发热慢食→高烧厌食→气喘血斑→衰竭死亡。藉此,我们姑且把猪“高热病”诱因锁定为“环境应激”、“机体代谢障碍”和“机体免疫抑制”等因素的叠加。
2、从中医的角度分析猪“高热病”诱因
早在清代,中医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就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作为温病提纲,说明温病是由外界因素引起的。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发热性传染病的传染,由外感与内热叠加,如果防治措施不当,容易诱发“上焦肺、心”乃至“下焦肝、肾”的功能障碍甚至病变衰竭,这与猪“高热病”的病程极其吻合。为此,我们试图通过探讨分析,来尝试探索动物疫病发生的共性特点,从而寻找“以不变应万变”的根本解决之道,这在烈性传染病通常表现“病原易变”、“传播迅速”及“病程短促”的今天,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我们再从经验上来看猪“高热病”的内外因,无外乎“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及“内热因素”等的叠加作用,“外因须经内因起,外感也由内热染”!
⑴猪“高热病”诱因的“温差因素”。昼夜温差加大,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猪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风邪、寒邪”的侵袭,风邪与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善行数变、易伤卫阳,通俗地讲就是发病时一般呈病位多变、传变迅速。“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寒邪犯表”则表现恶寒发热、炸毛压堆、鼻分泌物异常等;邪无出路、正邪相抗胶着则表现红皮症等;寒邪犯“中焦脾胃”则脾胃升降失常表现腹泻、呕吐,脾胃运化失常则表现食欲不振、代谢紊乱,久则寒滞郁化生热伤津表现发热慢食、高烧厌食及便秘等;热甚伤津则脏腑受损,“肺肾同源”肺主吸气肾主纳气,肺宣发失常则表现咳喘流涕,肾不纳气则气喘(出气大大多余吸气)等;“心主血藏神”功能失常则表现口唇青紫、易惊亢奋等;“脾主统血、肌肉”功能失常则血液妄行溢出脉管表现血斑及败血症,四肢肌肉得不到营养供给则表现萎软无力、消瘦水肿,胃气不降则表现呕吐等;肝胆功能失常肝风内动则表现神经症状抽搐,胆汁外溢肌肤则表现黄疸等。当环境变化的应激超出动物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必然诱发病变。
⑵猪“高热病”诱因的“湿度因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猪“高热病”多发的外界天气特点多以外邪中的“湿邪”为主,湿邪的性质是湿遏气机,易损脾阳;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湿性粘滞,缠绵不退。脾喜燥恶湿,湿邪困脾,脾失健运症见:食欲不振,四肢困倦,代谢紊乱,易生内热,水湿不运,滞于皮肤则水肿、滞于肠胃则腹泻或腹胀、滞于下焦“二阴”则多发生殖系统炎症等 。
⑶猪“高热病”诱因的“内热因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现代养殖过程中,饮食多精饲少粗饲,猪群体质多表现“阴虚火旺状态”;保健多用抗生素及清热解毒类寒凉药物,久则伤阴伤脾;又兼经历夏季暑热,“暑邪伤阴”,阴虚则火旺(内热大)。脾主运化,即消化吸收运送营养,“湿邪困脾”脾失健运则导致代谢紊乱、营养流失及抵抗力下降;脾生血而司运化,脾失健运则导致水湿内停,日久生热;肝藏血而主疏泄,湿热郁于中焦引起肝疏泄不利,胆汁不能溢于肠道横溢于肌肤而形成黄疸(兽医通常认为是“附红细胞体病”)等。由此可见,在“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及“内热因素”等内外因的叠加作用下,导致猪体表现 “运化疏泄失常”、“内热外寒”及“正不胜邪,邪出无路”等机体严重失衡状态,那么出现以机体代谢障碍、抗病力下降及高烧不退等为主的猪“高热病”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猪“高热病”防控出路
1、从西医的角度探讨猪“高热病”防控出路
我们既然把猪“高热病”诱因锁定为“环境应激”、“机体代谢障碍”和“机体免疫抑制”等因素的叠加,那么防控策略就容易制定多了。
(1)改良环境,健康免疫评定,预测预防疾病发生
改良环境:通风控温,适度降低饲养密度(合理的饲养密度产生最大的生产效益),控制湿度,减少排泄物(益生宝或热力宝增食助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大大降低废气物排泄量),搞好卫生等。
管理应激:添加营养(液态或包被颗粒剂),促进代谢,科学消毒(用复方过氧乙酸或有机酸“速可净”空气消毒以降低环境病原含量,改善小环境空气质量),观察预警、消解应激(天气、管理、免疫、药物等),呵护脆弱平衡,维持生产稳态。
健康免疫评定:重点防控好猪群“四大病毒病”(“蓝耳病”防控重在维持共生稳态,种猪健康管理与驯化,避免引种混群等打破平衡!“猪瘟”防控重在疫苗可靠,程序合理,确保效果!“伪狂犬”防控重在程序优化,减少带毒,逐步净化!“口蹄疫”防控重在常抓不懈,减少带毒,提高母源抗体!)及“四大细菌病”(“利呼萎”构筑呼吸道三道免疫防御屏障:防控“萎鼻”—保护上呼吸道粘膜,把好呼吸道门户!防控“支原体肺炎”—保护支气管纤毛,防护支气管通道!“副猪嗜血杆菌”及“肺炎巴氏杆菌”—预防肺部感染,减少肺炎病变!);结合季节特点、周边疫情动态及自身生产状况,定期定阶段监控抗体变化规律(重点监控猪瘟的免疫效果及整齐度,蓝耳病的活跃状况及机体的免疫应答状况等),建立预测预警机制,依据“三步无病健康养殖法”,预测预防疾病发生,及时消除疫病隐患,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2)促进动物机体新陈代谢
促进动物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机体抗病力(在养殖场易发病的季节及养殖阶段,可以侧重促进畜体新陈代谢,适度控制生长速度以换取更强抗病力,因为生产经验告诉我们在动物机体满负荷生产的时候抗病力无疑是最差的!)。当畜体抗病力降低可能诱发疾病时,首先受影响的是动物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因此药物保健应优先考虑促进动物机体代谢,如添加促进肝肾解毒代谢功能的“肝肾宝”或“肽维他”,促进采食消化吸收、改善粪便松软度的“热力宝”或“益生宝”,抑菌利尿调肠、促进排泄的包被分段释放有机酸“优酸”或液态有机酸“速可菌”,以及解热消炎、调整体液平衡的“金丝多糖”等。
(3)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健康博弈疾病”等中西医经典论述告诉我们增强机体免疫力是抗御疾病侵袭(尤其是免疫抑制性疾病)的不二法宝,因此药物保健应重点考虑能够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的“肝肾宝、蓝环清、混感刹、内毒素清道夫、肽维他及泰维素”等,而不是无助于增强免疫力反而会造成机体肝肾功能损伤及免疫抑制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等!
2、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猪“高热病”防控出路
我们既然把猪“高热病”诱因锁定为“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和“内热因素”等因素的叠加,那么防控策略也就容易制定多了。
(1)“治未病,已病防变”防控“温差因素”
《黄帝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圣人不去治疗已发生之病而提前调治未发生但已成隐患之病,不去整治已成事实的**而提前整治未成但已成乱像的**,这才是圣人所称道的。如果疾病已发生而后治疗,**已成事实而后整治,就像感到口渴才想起来去挖井,要争斗了才想起来去打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仔细品味经典及圣人之言,对现实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对于“温差因素”导致的“风邪、寒邪”侵袭,可通过加强管理,根据风向变化及周边疫情,调整通风换气方向方式,防控外源性疫病侵袭;控温通风,防止贼风穿堂风,重点控制猪只腹感温度变化,防控内源性疫病发生;密切关注猪群炸毛、压堆等异常现象,重点观察猪只代谢物变化,适时添加能促进代谢缓解应激的“肝肾宝”或“肽维他”,能调肠助消化改善血液循环的“热力宝”,饮水添加能“温中散寒”的“姜枣红糖水”等,也可定期添加益气固表、增强免疫力的中药如“玉屏风散”等。预测预防疾病发生,及时消除疫病隐患,提高猪群健康水平。
(2)“辩证施治”防控“湿度因素”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是消化、吸收与运输营养和水液以供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重要器官,被称为“脏中之母”,性喜燥恶湿、喜温恶寒,易受外邪之“湿邪、寒邪”侵袭而运化失常,“母病及子”进而导致机体其他脏腑功能失常。防控“湿度因素”,除了在管理上要控制外环境湿度,更重要的是要防治动物机体的内湿,一方面需要定期添加能够调肠排毒素、改善粪便干松度的“热力宝”及包被分段释放的有机酸“优酸”等;一方面要添加健脾利湿的中药如“四君子汤”加减;另一方面要定期预防性添加“肝肾宝”等以疏肝利胆、保肝护肾,“已病防变”防止“肝木”克“脾土”。以及时消除疫病隐患,“健康博弈疾病”。
(3)“扶正祛邪开张邪路”防控“内热因素”
“内热因素”才是猪“高热病”的内因和罪魁祸首,按现代医学的观点,霉菌毒素及病原体的蓄积或增殖,都会引起动物机体“适应性发热”,“适应性发热”也是健康机体自我保护性反应,但对于亚健康机体就有可能打破“脆弱平衡”,进而诱发疾病。那么想要防控“内热因素”,重点要“扶正祛邪”与“开张邪路”,中医主要采用“解表、清热、滋阴、泻下”等综合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清热解毒”,过度“清热解毒”必会伤阴甚至伤及胃气(通俗的讲就是“食欲”),中医讲“存一分胃气便存一份生机”,一旦失了胃气生命也就终止了(这恰恰是西医化疗的最大弊病)!中医防外感则多用益气固表的“玉屏风散”;外寒内湿则多用解表祛湿的“荆防败毒散”;阴虚内热则多用滋阴生津的“生脉饮”或“知柏地黄丸”;“温病”初期则多用(炸毛压堆等)宣肺解表的“麻杏石甘汤”加减,或清营凉血(红皮症等)的“清营汤”;“败血症”则多用清热凉血的“清瘟败毒散”或“犀角地黄汤”;恶寒、发热、咳喘、呼吸困难则多用“小青龙加石膏汤”;也可以选用同时兼有“解表、清热、泻下”功效的“防风通圣散”等。
总之,在猪“高热病”防治过程中,实践重于争论,预防重于治疗,保命重于治病!应积极继承吸纳中医防治“瘟疫”的理论精华与成功经验,中医防治“瘟疫”的理论精华是“天人合一”、“治未病”、“脏象学说”及“辨证论治”等,主要方法“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开张邪路”等,应避免拘泥于药物防治“死板硬套”!防治猪“高热病”应倡导中西结合,搁置争议,积极探索尝试有中国特色的防控思路,应避免“一言堂式”的“盖棺论定”,关键是要重视诱发猪“高热病”的“环境应激”、“机体代谢障碍”及“机体免疫抑制”等因素,动态控制“温差因素”、“湿度因素”及“内热因素”等,灵活运用“三步无病健康养殖法”,预测预防,重视健康免疫评定,关注猪群异常信息,促进机体代谢,及时消除疫病隐患,维持生产稳态,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健康博弈疾病”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