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动物保健




九天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九天动态

畜牧概况

发布时间:2013-09-11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强牧业法制保障体系、动物疫病控制体系和畜产品安全监控体系建设,依法治牧,强化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动物防疫监督等行业的监督管理,促进我市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2年生猪存栏214.8万头,出栏353.46万头;家禽存栏1982.83万羽,出栏4092.43万羽;奶牛存栏9992头。全年肉类总产量33.05万吨。畜牧业在20多年连续增长的基础上,2012年实现产值85.7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29%。

一、杭州市畜牧业生产概况

1.稳定发展传统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初步形成区域优势。近年来,杭州市畜牧业通过科学规划,形成产业区域、带状发展,在提升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奶牛、羊等节粮型畜禽业,并初步形成了多个畜牧产业带:以萧山为主的集约化生猪产业带,以余杭为主的生猪、肉禽产区,以建德、余杭为主的蛋禽产区,以桐庐、淳安为主的蜂业产区,以余杭、临安、富阳为主的肉羊产区和以余杭、临安等为主的奶牛产区。萧山生猪产业带具备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生产能力,建德蛋鸡产业带常年存栏蛋鸡近800万羽。

2.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初具格局。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产业链得到延长。全市县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7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千万元以上50家,超亿元3家。他们普遍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基地开发、产品加工、市场拓展融为一体。

二、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监控

1.实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我市已有6个县(市、区)实施了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实验室建设,提高了动物疾病的诊断和防疫监督水平。其中市本级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实验室已初具规模,实验面积达800m2 ,仪器设备资产达200余万元。

2.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开展防疫、检疫等标识管理,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现畜产品“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实施年度动物及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计划,从生产源头、流通环节全方位监管畜产品安全。自2001年9月起,市区定点屠宰场待宰活猪实行“瘦肉精”先检后宰措施。各县(市)也加强了畜产品安全监测实验室建设,逐步实现畜产品安全监控工作从城区向郊县覆盖。

3.加强市场准入长效管理。2002年以来,杭州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和浙江五省20多个县(市)建立了活畜产销联防,强化了活猪及畜产品的准入管理。

三、进一步推进生猪及家禽等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的“放心肉”工程

我市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起步于1994年,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管理规道。2012年全市共实施产地检疫生猪202.8万头、牛1461头、羊248只、禽1004.4万羽;全市屠宰检疫生猪232.4万头。全市各报验站点共查验市外调入生猪25020批,139.93万头;活禽12257批,2511.06万羽;动物产品40344批,28.24万吨。在屠宰检疫环节运用先进检验设备,不断提高检疫工作科技水平。努力探索家禽定点屠宰检疫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家禽定点屠宰。

四、依法强化动物防疫工作,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按照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求,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2004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禽流感疫情, 全市畜牧兽医战线广大干部职工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上下齐心,全力以赴,严防死守。采取调查摸底、提高免疫密度、广泛宣传发动、注重疫病监测、及时处理紧急情况、备足应急物资、加强家禽流通领域监管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这场阻击战的阶段性成效。

五、推进畜牧标准化生产

在执行国家、省标准的同时,近三年来,共制订了12项畜牧业生产、加工标准。淳安县的有机蜂生产基地和桐庐天地保健品有限公司还通过了欧盟蜂业的安全检查。2003年10月下旬,全国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和肉品市场整治现场会在杭召开,对杭州的“放心肉”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六、生态牧业摆上议事日程

按照杭州建立“生态市”的总体目标,一是完成了市区70%以上的畜禽禁养任务,各县(市)畜禽养殖整治工作明年也要逐步展开。二是规模养殖场的环保工程建设配套进行,采取厌氧发酵、爆气处理、多级沉淀和纳管排放等多种方式,使污水达标排放。三是生态养殖日益普及。各地积极探索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平衡发展和生态治理的新路子,总结了果园养猪、猪—沼—果、猪—蚯蚓—甲鱼等7类种养模式,并扩大推广,较好地处理了治理与发展的矛盾,努力达到畜牧与自然的和谐发展。